端公戏,也叫傩戏,是古代“巫”文化的衍生品。它是汉族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一种沟通天地、协调阴阳、祈求平安的“法会”。其原始基因所具备的“虚拟”、“假扮”、“程式化”为后世戏剧“表演”提供了母本和范式;后世戏剧从祭祀仪式中得到启示发展成戏剧之后,又反过来将祭祀时的“仪式”冠之以“戏”名。
现在昭通各县市活跃的“端公”有自成体系的“坛口”,他们按照自己的血统遗传掌坛秘诀;各个坛口谨守祖传秘方开坛做法、请神敬鬼、趋吉避凶、禳灾祈福。
释道儒与本土原始鬼神崇拜观念的融合,使得昭通各县市的端公戏“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祭祀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有文戏和武戏之分,正坛耍坛之别;有的着道袍,有的穿袈裟;有时穿与祭祀内容配合的各色戏服,大有彩衣娱亲的效果;端公戏因此亦庄亦谐,更具亲和力,打破人们印象中祭祀场面庄严肃穆的固有刻板。
端公戏的“表演”主打一个方便,道具、服装和舞台设计,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凡生肉胎的端公“通天”的秘诀,虽不能为外人道,但表面功夫却是可见可闻、有明确的外在形式:开坛、开洞、闭坛。开坛之前先准备各种“祭品”,书写拓印各种表文符章,扎糊各种旌旗“道具”;一切就绪,端公才开坛诚惶诚恐、三请五让、舞之蹈之使神临鬼退;最后达到求人得人,求财得财,家宅平安之后,才闭坛。俗语所谓“端公跳神”,正是“巫”字本义的体现:沟通天地而敬神娱神,歌之舞之。
所求大,法会大;所求少,法会小;丰简由愿主家决定。最常见的是超度亡灵,其次是驱鬼、祭灶神、安中堂、请财神;更为宏大的祭祀是为寺庙做斋打醮,文戏武戏正坛耍坛水陆道场全开;各种绝技纷纷登场;各路神仙和芸芸众生齐聚一堂。当此时,无所谓戏内戏外,不讲究舞台上下,嬉笑怒骂皆成“戏剧”!
道场不分贵贱高低,神坛设置一丝不苟。
掌坛师是端公戏的灵魂人物,“掌坛师”的培养和传承有一套规制,严格的师徒传承制度保证了端公戏的神秘性和专业性,各种绝技和秘诀往往只在师徒间口耳相传,如放高焰,上刀山、下火海......,外人难以窥探其秘诀。即便是内行,隔坛如隔山,也不能完全懂,而一般外人只能看热闹了。
热闹,确实是“端公戏”的表象。以铙钹鼓为主的法器,主打的就是一个热闹。不管是“正坛”还是“耍坛”,“娱神”为主业,“娱人”为副业;坛城内外,戏里戏外,端公和信众,是道具、是舞台、也都是主角!
作为野生的神职人员,端公的草根性决定了他们所能消灾免难的级别基本就是民间疾苦,这也是他们在现代文明的滚滚红尘中没有被完全吞没的原因:因为世间总有恶鬼作祟,小鬼当道;总有招财进宝、添人进口的希望;总有弱小战胜强大,正义战胜邪恶的祈求。端公因此成为人神之间传递信息的代言人。
2025年春节
作品欣赏
开坛前的准备工作——拓印书表,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得以活下来
书写各种表册
威信县观斗山要演文武全套傩戏,旌旗飘扬声势浩大
所有道具都要先供奉后方能使用
这些经幡全部都是现场书写,以表虔诚
纯手工绘制的“神仙牌位”
根据愿家所求,掐算好阴阳八卦的方位后,附上符文咒语,保护家宅平安
似孩童抄手作揖的星辰钱
传统制墨手法——用瓦盖住油灯取墨粉来开脸画图
尸位素餐——恭请各路神鬼
还未完全设好的坛
升文发碟是重头戏,“上表”需要跪着认真朗读
镇雄县郎家班的傩面具
冰天雪地中认真“武打”的老“演员”
背景标语不松劲不停步正符合武戏的精神
唱念做打敲锣打鼓书写绘画剪纸捆扎裱糊掐算等十多种技能是端公先生的必备技能.这个小小的祭坛上全部元素都具备
穿着佛教僧袍的端公在庙里“做法”
戴着傩面的各路大神
公鸡是端公戏中重要的“牺牲”——端公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间尤其要懂鸡毛鸡血的功用
即便冰天雪地没有观众也要认真表演,因为傩戏是娱神的
祭灶神的仪式与做饭日常同时进行
灵官做法
傩戏里有女角却由男性扮演,此传统影响中国戏曲表演,至现代才改变
三人挽手做各种复杂的动作,却不会纠缠不清,也是一种绝技
耍坛戏中的逗趣情节
“放高焰”是威信县罗家班的“绝技”:八张八仙桌重叠升高,仅借助祭坛的两根竹竿悬空支撑,掌坛师徒手爬上高坛坐在上面诵读一个小时的祭文,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和民众平安
90岁的老端公亲自上场,四代端公同台表演
为“放高焰”搭台
威信县高田罗家班的《四帅建坛》:齐聚四代端公传人,演绎六十多年的传承守护
文戏以唱念为主,动作幅度小
新鲜的猪尿包用酒喷洒后成为戏中铁锤的替代品——好用来“打人”
演员的七力四感在披上戏服的一瞬间马上爆棚
夜深人静正好驱鬼
“开财门”时,男性亲友作为有身份的“才人”请上座,备上一份“财礼”等着跟“端公”笑闹调侃
作为非遗项目表演,虽然不是正式祭祀,还是很认真
《灵官》是端公重头戏,灵官纳福驱鬼后,据说从脸上拓下来的脸谱有镇宅功效
灶神是守护家宅之神,因此恭敬有加
在寺庙里祈祷的端公和信众,各有执着
端公戏需要群众演员渲染气氛
90岁的老端公罗老师正在给徒孙开脸上妆
大花脸——耍牙
打卦——求阴阳和谐,求人得人,求财得财
镇雄“舞阳戏”
信众一般都是老人
安中堂的最后一道程序——歃鸡血为”盟“
跳完傩戏要烧星辰钱答谢
傩戏科仪
认真读科仪,可见神可见仙可见鬼,可见释道儒诸教教义
主 编:祝 明
副 主 编:邱 锋 符云昆 李 战 李东旭 马奇峰
责任编辑:寇浩东
编 辑:杨小军
主 办:昭通市摄影家协会
作者简介:
任继敏,女,汉族,教授。中国寓言研究会常务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近四十年。主要研究儿童文学及其审美教育。
出版有幼儿文学理论专著1部、大学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各级文学刊物发表有小说、散文、长篇报告文学、寓言等作品30余万字,于2013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补天》;摄影作品曾入选大理国际影展及各级影展。2022年,为昭通市政协组织编辑的系列丛书《昭通市脱贫攻坚大决战实录》主编了《挂钩帮扶及社会扶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