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坐落在天台山和龙眼山山脚,黑寨河和后街河穿村而过,寨前田地阡陌纵横,天龙村有被誉为“石头建筑绝唱”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伍龙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屯堡村寨。

近日,记者走进天龙村,漫步于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的天龙屯堡古镇,感受600余年的大明遗风。在这里,青石板古巷道连通2300多户屯堡人家,古桥、古道、古树与学堂共同构建起屯堡人的美丽家园。

时光印迹 历史悠久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永固江山”“屯田戍边”,大批汉族军士携带家眷从诗画江南来到了莽莽群山的贵州,开始屯田戍边并设立了屯堡,天龙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成为古代滇黔要冲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汇中心,在历史上拥有较高的军事及经济地位。

天龙屯堡古镇

走在天龙村,一砖一瓦都是古老气息,这里的民宅用材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一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

“这是老演武堂,你别看结构简练,里面的细节却相当讲究。你看,那是榫卯结构,各个构件之间的节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是一座继承了江南传统民居风格的典型屯堡三合院,占地676平方米,为一正两厢一照壁的实木结构悬山顶三层建筑。”一进天龙村,村民郑汝红主动担任起大家的解说员。

天龙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寨中部、始建于明代且整体风貌较为完整。黔中多山,大多数石头层次分明,薄厚齐全,聪明的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代砖,以石代瓦,将石头的用途发挥到了极点,粗重又没有口面的盖头石可以用来打基础;细密独层石可用来做门脸、门盖、窗盖等;条子石用来立柱子、砌坎子;一尺厚的用来砌石墙,拼天井;一寸厚的可用作间隔;一寸以下又独层又宽的用来盖屋面,连碎石渣都用来填墙心,做到了“寸石有用”。

古镇古巷

目前,村寨格局保存完整,“一河通贯、四山拱卫;得水藏风、街巷通衢”的山水格局和军事防御特征明显的街巷格局最具特色,中街、后街、郑家巷、将军巷、九道坎、驿站巷等数十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顺势依行。全村由一条主街贯穿,街宽3至5米不等,串联着门楼、演武堂、驿茶坊、沈万三故居、家院练兵场以及屯堡名人居等。

天龙村如同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文明中,除了古老建筑,这里的传统服饰、古河道、古树、天龙学堂和屯堡美食等,都沉淀了几百年的历史。

文化传承 久久为功

天龙村历经数百年风雨,古色古韵氤氲在山水间,栖息在一砖一瓦上,也沉淀在一门技艺、一项传统中,更呈现在一个个屯堡匠人身上。

匠心传承,指尖人生。在郑红祥的银饰店里,记者看到他制作的银饰,“我们的祖先长期固守于贵州的山野之中,当时居住环境相当恶劣,银针银钗可以试毒,所以银饰制品成了我们生活的必备之物,并一直传承至今。”

郑红祥向游客介绍屯堡银饰

屯堡银饰选用优质纯银为制作材料,通过熔化、锻打、拉丝等工艺,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锻造出来。作为非遗传承人,郑红祥不仅坚守着屯堡银饰制作技艺的传统,也融合当下的时尚元素,让屯堡银饰焕发新的光彩。

郑红祥从琳琅满目的银饰中拿出一对耳环告诉记者:“这副传统的吊吊耳环,我们重新做了改版,在保留老款的风格上,增加花朵等流行元素,这样更具时尚感。”

记者离开店铺时,郑红祥还在热情地介绍着屯堡银饰的工艺,如他30多年来所做的一样,传承好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屯堡银饰。

在天龙屯堡古镇,除了银饰让人流连忘返,屯堡孃孃们的刺绣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制作屯堡刺绣又有什么讲究?

在演武堂里,萧树琴老人正在专注地绣鞋。她告诉记者:“屯堡人服饰(凤阳汉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正在绣的是小型绣花鞋,虽然版型小但是工艺却没有少。绣花鞋鞋面上有略向上翘起的尖头,呈倒钩状,鞋帮大多以蓝色、青色、绿色为鞋底,上面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说话间,便有游客走进演武堂。萧树琴便和同伴起身为游客倒上屯堡特色大碗茶,“这是我们屯堡大碗茶,有生姜,还有金银花、甘草、蜂蜜、本地茶叶……”

屯堡大碗茶

一碗大碗茶奉上,一场精彩的地戏表演也即将上场。

“我们马上上演的是地戏《三英战吕布》。”舞台前,记者又遇到郑汝红,原来他还是一名地戏非遗传承人,此时,他正和同伴布置现场。

郑汝红说:“地戏是盛行于黔中屯堡一带的一种民间戏剧,随着屯堡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对节目进行精简,加强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能有更好的体验。我们还在天龙村的中小学开设地戏课程,让学生了解地戏、学习地戏,更好地传承屯堡文化。”

在天龙村,还有许多像郑红祥、郑汝红和萧树琴一样的人,他们是屯堡人,更以传承屯堡文化为己任。

游客体验地戏面具

近年来,天龙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深入挖掘,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培养非遗传承人,让屯堡唱书、天龙屯堡地戏、天龙屯堡花灯、屯堡“护笼蛋”、屯堡绣花鞋制作、屯堡银饰制作技艺等在屯堡中一代代流传。

文旅融合 活力迸发

近年来,天龙镇深挖屯堡文化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行,打造了天龙屯堡景区。景区自开发以来逐步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修缮,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业态,充分挖掘屯堡文化遗产的内涵特色,利用演武堂进行地戏表演,通过沉浸式演艺吸引更多游客,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浑然天成的古朴景致、漫长岁月的人文积淀,传统村落像芳香的美酒,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天龙村长桌宴

演武堂的表演结束后,游客依然舍不得离开,在座位上继续悠闲地品尝大碗茶。

此时,讲解员陈燕正在为一批新到的游客讲解沈万三故居。“这里供奉着沈万三的牌位及‘聚宝盆’,独具江南韵味……”身着屯堡服饰的陈燕解说着,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游客聆听屯堡文化讲解

待到讲解结束,陈燕告诉记者:“我是天龙村人,幼时还在天龙学堂读书。长大后回到家乡担任讲解员。担任这份工作后,我反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每次讲解后,听到游客赞许我的家乡,我就特别高兴。”

天龙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健堃说:“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对屯堡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防止村庄在发展中受到破坏。同时,积极抢抓机遇,协同传承和保护好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