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在作品右上方(通常在第一行字的右侧空白处,或标题、开篇句的上方),需避开文字主体,且与落款印章在视觉上形成 “左上 - 右下” 的对角呼应(如落款在左下角,引首印在右上角)。
形制与内容:
形状以长方形(竖长更佳)、葫芦形、椭圆形、圆形为主(避免方形 —— 方形易显生硬,与开篇灵动气韵不符)。
印文多为名言警句(如 “道法自然”)、籍贯(如 “吴门”)、年份(如 “甲辰”)或斋馆号(如 “十笏草堂”),内容需与作品主题相关(如山水画作配 “乐山” 引首印)。
注意事项:
若作品右上无空白(如字排过密),可省略引首印;一幅作品仅用一枚,尺寸不宜过大(高度不超过开篇字行的一半),避免压迫画面。
三、拦边印 —— 边角协调与聚气补空
拦边印是画面的 “平衡调节器”,用于填补边角空虚,增强整体凝聚力。
钤盖位置:
依据画面布局,灵活钤于作品左侧或右侧的边缘空白处(如左侧中部留白、右侧底部虚空处),需贴近边框但不贴边(留 1-2 厘米间距),避免破坏画面主体。
功能与形制:
核心作用是 “聚气”:通过印章的存在感,将分散的画面元素 “拢合”(如长卷左侧留白过多时,钤一枚拦边印可避免气息涣散)。
印型与内容:可用词句印(如 “游于艺”)、闲印(如 “心画”)、肖形印(如山水、花鸟图案),形状不限(随空白形状选择,长形空白配长印,方形空白配方印)。
原则:
忌对称使用(左右各一枚易显刻板),数量不超过 2 枚,且需与引首印、落款印风格协调(如工笔画配精细印章,写意画配粗犷印章)。
四、压角印 —— 稳托画面与补角填虚
压角印是作品的 “稳定器”,用于填补下方角落空白,平衡画面重心。
钤盖位置:
固定在作品下方的左下角或右下角(通常选画面较空的一角,如山水画右下角无山石、花鸟画左下角无草木处),需与边框保持一定距离(约一个印章的宽度),避免 “坠边”。
形制与内容:
形状以方形、长方形为主(稳重感强),也可用圆形(需尺寸稍大,增强 “压” 的力度);尺寸需与画面体量匹配(大幅作品用大印,小品用小印)。
印文多为寄情诗句(如 “清气满乾坤”)、格言(如 “画为心迹”)、画论(如 “外师造化”),或肖形印、年份印等,内容需贴合作品意境。
禁忌:
一幅作品仅用一枚压角印(多则显杂乱);避免钤在画面主体上(如人物面部、山水主峰);印章分量需适中(过重显下坠,过轻显飘虚)。
总结:印章运用的核心原则
“宁少勿多”:一幅作品印章总数建议不超过 5 枚(落款 2-3 枚 + 引首 1 枚 + 压角 1 枚),避免 “满印” 破坏画面。
“呼应协调”:所有印章需在风格(如工稳 / 写意)、大小、阴阳上相互呼应,与书画作品的笔墨风格统一(如篆书作品配篆文印,隶书作品可配隶文印)。
“服务画面”:印章是 “配角”,需以填补空白、平衡重心为目的,不可凌驾于书画主体之上。
掌握这些规则,印章便能从 “点缀” 升华为书画作品的 “点睛之笔”,既显作者匠心,又增作品气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