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理解,“先干为敬”中的“干”,自然就是要把杯中的酒喝完,可以“杯底朝天”。

其实古代人早就“喝干一杯酒”这个动作,进行了专门的描述,而且只用一个字就够了,这个字就是“釂”(jiao 四声)。

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字典之一,其中对釂的解释是就“釂,饮酒尽也。”

而关于釂出现的场合,《礼记·曲礼》中有记载:“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说的是喝酒的时候,如果长辈或尊贵的人没有先喝,那小年轻们就得先等着,哪怕你是个十足的酒鬼,也得先压下心头的酒瘾。

典型的场景,就出现在我们熟悉的刘邦和项羽“鸿门宴”的故事里,项羽的谋士兼亚父范增,命令项庄给刘邦“敬酒祝寿”,然后舞剑助兴,想趁机刺杀刘邦,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里项庄给刘邦敬酒,就完全不是“先干为敬”,而是“奉酒为寿”“举酒称寿”,酒要让刘邦先喝,这是对长辈或尊贵之人的礼数,也是对其地位的尊敬。

按照这种方式,在酒桌上喝酒,作为年轻人,面对领导或者长辈,是不应该“先干为敬”,而是“后喝为敬”。

02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有没有“先干为敬”这种说法呢?

当然是有的!不过这和上面提到的“后喝为敬”并不矛盾,只是适用的场合不同。

简单来讲,“后喝为敬”用于长幼、尊卑之间,而“先干为敬”是用于主人和宾客之间。

“先干为敬”,源自我们国家古代喝酒礼仪的简化。

在遥远的商周时期,喝酒礼仪的繁复程度,也许比如今葡萄酒的WSET考试还要复杂——

第一步,主人请客人喝酒,先拿着一杯酒(那个时候喝酒还用的是青铜器,酒爵之类),走到宾客席前,请客人喝下,称为“献”;

第二步,宾客满上一杯,来到主人面前,回敬主人,请主人喝下,称为“酢”;

第三步,主人再自斟自饮一杯,喝完后再倒一杯酒,把这杯酒再次献给宾客。不过此时宾客并不用真喝,而是放在一旁就可以了,称为“酬”。

这样的献、酢、酬一套程序做下来,叫作“一献之礼”。

《诗经·小雅·瓠叶》中,

有对一献之礼的描写: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君子有酒,酌言醻(酬)之”

商周时期社会阶层等级森,规贵族等级越高,要求一献之礼的次数就越多,有三献、五献,甚至七献、九献——若是九献做完,差不多就已经醉了吧……

再加上这套喝酒礼仪,一会儿是主人喝,一会儿是客人喝,往往还用的是同一个酒爵,所以每次敬酒前,都要清洗一番酒爵(也为了防止有人下毒),这就更加麻烦了。

所以人们慢慢开始简化这种繁琐的礼法,从“一献之礼”献、酢、酬中,直接越过前两个环节,进入“酬”的步骤——主人请客喝酒,先自己喝一杯,然后给客人倒酒,向客人敬酒,“先干为敬”就这么出现了。

比如唐代经学大家孔颖达就这样概括:“俗人亦先自饮而后劝人。”另一位大家贾公彦也有类似的说法:“酬酒先饮,乃酬宾。”

这里主人的“先干为敬”,除了暗示酒中没有毒药外,也是对筵席的引导,就像一场晚会的主持人一样,通过喝酒告诉大家,“饭局开始了哈,大家可以开心的喝啦”,同时也是对客人的尊敬,透露出“我先喝了,但我并不清楚您的酒量,所以您随意就可以”。

如今,我们很多时候把社交活动称作“应酬”,就是从请人喝酒的“酬”这个字,引申出来的。

03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我们国家的礼仪中,不论是面对长辈或领导的“后喝为敬”,还是主人对宾客的“先干为敬”,重点都是在喝酒时候的“敬”上,而不是强迫别人一定要喝酒。

只是如今谈起“先干为敬”,早已不像过去那么单纯了,甚至可以说变了味道。

它成了一种带有强迫性的暗示——我喝光了,你也一定要喝光,不然就是不给我面子,你不给我面子,我可能也不给你面子哦……

嘴里说着“为敬”,但心里的敬意能有多少,那就只有自己才知道了吧。

当然,朋友之间喝酒,适当的玩笑也是可以的。

只是酒哥想说的是,虽然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酒已经超出让人品位、享受的范畴,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社交工具」,但如果喝酒时让人感觉到不快乐,这不和我们喝酒的初衷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吗?

也许酒桌之上真的有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但同样需要享受佳酿的单纯与真诚。

真的想通过喝酒来增进人们之间的情谊,或许真的不在于谁喝干了杯中酒,谁醉成了一条狗——

相比之下,主宾尽欢,老少同乐,不才是最幸福、最开心的画面吗?

所以在世界杯期间喝酒,千万别动不动就冒出「先干为敬」,会扫兴。

而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随意」可比「先干为敬」动听多了。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