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云气图

西汉早期墓室壁画,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壁画中,青龙在天,逶迤磅礴;朱雀胫生花朵,尾接祥云;白虎仰首张口,欲吞灵芝;玄武在龙嘴之前,似与青龙打闹嬉戏;云气、荷花、灵芝则充当升仙媒介,相伴四神周围。云气构成的开放式“画框”之外,还有一个装饰感更强的封闭式“画框”。该“画框”绶带穿璧,似为“天门”,预示着墓主人登临仙界。画中图案共同构建起西汉初年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中国神仙世界集大成者。

玉璧

璧为礼器,是祭祀的重器,为古代祭天地的六种礼器(又称为六瑞)之一,用于祭天。《周礼》上讲:以玉作六器(璧、琮、圭、璋、琥、璜),以璧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同时,璧又可以作为馈赠之物。璧又为葬玉,用于陪葬。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用玉璧随葬的习俗。永城芒砀山西汉汉梁王陵地宫群诸侯王墓葬中均发现有玉璧,少者一、两块,多者可达数十块。

鎏金铜牌饰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鎏金铜牌饰,1991年1月出土于永城市芒砀山汉梁王陵地宫群之一的梁孝王王后陵一号陪葬坑内,现藏永城市博物馆。牌饰外部轮廓呈长方形,表面鎏金,图案透雕状模铸而成,内容为主宾二人相对跽坐于一株枝叶茂密的松树下,二者之间放一盛器。客人双手捧一物献于主人,主人一手支撑于坐席之上,一手前伸作推辞状,在主人的背后两侍者拱手站立。

滤烟宫灯

滤烟宫灯属西汉晚期器物,灯用青铜铸造,从下而上由三足炉、灯盘、灯罩、烟道等部分构成。炉的各部分可拆卸,便于清洗灯内积灰。类似的滤烟宫灯在全国考古发现中屈指可数。其科学的构思设计,显示出两千年前我国铸铜工艺的先进水平和工匠们精湛的铸造艺术。

轭末端铜饰

黄土山二号墓前室出土。钩端用金银错出兽面状,背上立一环形钮,并以金丝嵌成山峰及云纹图案,用银丝镶嵌出腾跃的白虎,十分华丽。脊上近末端有一小孔固定。长5.8厘米,宽 3.2厘米。

鎏金多枝连盏灯

鎏金多枝连盏灯,出土于黄土山二号墓,造型如一株树状,分插7枝曲折上昂的灯盏,盏下有花瓣状盏托,四方形的底座是用两条龙的身体交叉盘绕成的树根状,体现了汉代灯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整体造型如一株树状,树干作灯柄,可以从中间拆装组合。上半截柄上有7个方形插孔,分插7枝曲折上昂的灯盏,盏下有花瓣状盏托。盏如圜底小碗状,敞口,平折沿,弧腹,圜底。底座外轮廓为正方形,是用两条龙的身体交叉盘绕成树根状,造型十分别致。通高 72.2 厘米,底座边长 24 厘米。

玉觹

黄土山二号墓出土,白玉质,在透雕云纹之上再加饰阴线云纹,用线纤细流畅,两面相同,极为精美。长9.4厘来,宽2.4厘米。

玉戈

玉戈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而是专用的礼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和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玉戈普遍发现于商周时期的墓葬之中,从秦汉时期开始没落,玉戈的大小与一般的刀剑匕首差不多。

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旅游区僖山汉墓,通长10.3、宽10.3、援长11.3、厚0.5cm。青白玉,两面纹饰相同,其为狭援胡单刺式戈,援后段较前段更狭,胡较长,有三长方形穿,并出小刺。内为长方形,中有一穿,左下角有一缺口,除中脊和刃部外,援、胡与内下半部饰勾连云纹,是汉代较为少见的玉质兵器。

白玉剑珌

白玉剑珌,剑鞘末端的包尾装饰。镂雕正面兽面饰与侧身螭兽,昂首阔步,左上角一熊貘正噬要螭尾。1986年河南永城僖山一号西汉晚期梁王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芒砀山出土的汉代白玉剑,整套玉剑饰共四件:有玉剑首、白玉浮雕蟠螭纹剑格、白玉纹剑珌、白玉透雕蟠螭纹剑珌,分别装饰于剑的各个部位。用玉嵌缀装饰剑,开始于春秋而盛于两汉。这种剑并不是临阵兵器,而且表示身份地位的佩挂剑。

仕女俑

出土于梁共王陵,面目清秀身材窈窕,因断臂故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身体本有彩绘服饰,现已因空气侵蚀而脱落。

女俑采用模制及手工捏、塑、刻并用的方法,将头、躯干、腿及脚分别制作,再粘接而成。头及胸、腹皆内空,腿、脚实心。女佣皆泥质灰陶,直立姿,裸体,无臂,胸部微凸,身材修长,双腿并立,脚指雕刻清晰,长发于前额中分,向后至项背,发端挽成垂髻,五官刻划精美,面部清秀,神态娴静,通高53厘米。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

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历史遗迹如源头活水

后世典籍如百川奔流

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

承载着一个城市厚重而亲切的灵魂

承载着久远的中华文明

岁月奔涌,江山印证

总有一些瞬间,注定成为永恒

来源:芒砀山景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