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及县级市概览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兼具山海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全省共辖 9个地级市 和 11个县级市,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自然景观等方面各具特色。 一、地级市(9个) 1. 福州市(省会) • 定位:福建省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经济: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化纤为支柱产业,2022年GDP达1.23万亿元。 • 文化:拥有2200年建城史,三坊七巷、马尾船政等古迹众多,闽剧和寿山石雕享誉全国。 • 旅游:鼓山、西湖公园、平潭国际旅游岛(综合实验区)等。 • 区划:辖6区6县1县级市(福清市),代管长乐区(原长乐市)。 2. 厦门市(经济特区、副省级城市) • 定位: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国际旅游城市。 • 经济:外贸、金融、旅游为核心,GDP常年居全省第二,拥有厦门自贸片区。 • 文化:中西合璧的“鹭岛”风情,鼓浪屿为世界文化遗产。 • 旅游:南普陀寺、环岛路、曾厝垵文创村等。 • 区划:下设6个市辖区(如思明区、湖里区),无代管县级市。 3. 泉州市 • 定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民营经济标杆城市。 • 经济:纺织服装、鞋业、建材为主导,晋江、石狮等县级市贡献显著。 • 文化:闽南文化核心区,南音、梨园戏列入非遗,开元寺、清源山为地标。 • 旅游:洛阳桥、崇武古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 区划:代管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 4. 漳州市 • 定位:闽南文化发源地,福建“粮仓”。 • 经济:农业(花卉、水果)、食品加工、石化产业突出。 • 文化:土楼文化(南靖、华安)、芗剧、木偶戏。 • 旅游:东山岛、云水谣古镇、火山岛地质公园。 • 区划:原代管龙海市2021年撤市设区,现无县级市。 5. 莆田市 • 定位:妈祖文化发祥地,民营医疗、制鞋业中心。 • 经济:鞋服产业占全国近20%份额,被誉为“中国鞋都”。 • 文化:湄洲岛妈祖祖庙为全球妈祖信众朝圣地。 • 旅游:九鲤湖、广化寺、南少林寺遗址。 • 区划:辖4区1县,无代管县级市。 6. 三明市 • 定位:福建“绿都”,森林覆盖率78.73%(全省最高)。 • 经济:钢铁、林产工业为主,沙县小吃品牌全国知名。 • 文化:客家文化、红色革命遗址(宁化长征出发地)。 • 旅游: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玉华洞、桃源洞。 • 区划:代管永安市(工业重镇)。 7. 南平市 • 定位:生态屏障,武夷山“双世遗”所在地。 • 经济:茶叶(武夷岩茶)、竹木加工、旅游业为支柱。 • 文化:朱子理学发源地(朱熹故里),建盏制作技艺。 • 旅游:九曲溪、下梅古村、和平古镇。 • 区划:代管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3个县级市。 8. 龙岩市 • 定位:革命老区,客家祖地。 • 经济: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龙工集团)、文旅产业。 • 文化: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山歌、采茶灯舞。 • 旅游:古田会议旧址、冠豸山、梁野山。 • 区划:代管漳平市(闽西交通枢纽)。 9. 宁德市 • 定位:新兴工业城市,全球锂电池产业高地。 • 经济: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不锈钢(青拓集团)带动增长。 • 文化:畲族聚居地,霍童线狮、木拱桥营造技艺。 • 旅游:太姥山、白水洋、嵛山岛。 • 区划:代管福安市、福鼎市2个县级市。 二、县级市(11个) 1. 福清市(福州代管) • 特点:著名侨乡(海外侨胞超百万),玻璃、电子产业发达,石竹山为道教圣地。 2. 晋江市(泉州代管) • 特点:全国百强县前列,“中国鞋都”(安踏、特步总部),GDP超3000亿元。 3. 石狮市(泉州代管) • 特点:服装贸易中心,石狮服装城为亚洲最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 4. 南安市(泉州代管) • 特点:“中国建材之乡”,水暖卫浴、石材产业占全国60%份额。 5. 永安市(三明代管) • 特点:福建工业重镇,石灰石储量丰富,桃源洞为丹霞地貌代表。 6. 邵武市(南平代管) • 特点:闽北交通枢纽,和平古镇保存完整明清建筑群。 7. 武夷山市(南平代管) • 特点:以武夷山景区闻名,岩茶(大红袍)享誉中外。 8. 建瓯市(南平代管) • 特点:福建最早设县地之一,锥栗、竹笋产量居全国前列。 9. 漳平市(龙岩代管) • 特点:闽西“茶乡”,漳平水仙茶、南洋樱花茶园独具特色。 10. 福安市(宁德代管) • 特点:“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不锈钢产业聚集,白云山景区以冰臼奇观著称。 11. 福鼎市(宁德代管) • 特点:白茶原产地(福鼎白茶),太姥山为世界地质公园。 三、总结 福建省城市体系呈现“山海联动、多元互补”的格局: • 沿海城市(福州、厦门、泉州)以开放经济为主导,融入“一带一路”; • 内陆城市(三明、南平、龙岩)依托生态与红色文化发展绿色产业; • 县级市则通过专业化分工(如晋江鞋业、福安电机)成为县域经济标杆。
展开全文
全省通过“地级市+县级市”的协同发展,正加速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