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斯氏鵟在飞行时会将双翼构成两个平面。它们有时会像灰泽鵟般停留在地面,或像毛足鵟般翱翔。在迁徙时,它们在晚上会栖在地上。斯氏鵟除了筑巢时就主要是吃昆虫的,包括草蜢、蟋蟀及蝗虫。
它们飞行时会猎食蜻蜓或蛇蜻蜓,用脚抓住猎物后立即放在喙中。它们也会以相似的方法猎食蝙蝠。若昆虫受天气影响留在地面时,它们会走到昆虫堆中喙食。它们会捕捉因农耕或火势而走出来的昆虫。
一般而言,它们会站在较高的地方,如灯柱等候猎物的出现。在阿根廷,未成年的斯温氏鵟群会猎食迁徙中的蜻蜓。
双亲会将猎物带给雏鸟,包括细小的哺乳动物(如地松鼠、白尾灰兔、囊鼠、小鼠属、野兔等)、细小的鸟类(如绿头鸭、艾草榛鸡)、爬行类及两栖类。它们是机会主义者,会很快的就食物供应作出调整。1
外形特征斯氏鵟是中型禽猛,身长50-55cm,翼展120-135cm,雄鸟体重820g,雌鸟体重1130g,寿命16年。较红尾鵟稍为瘦小。不过较其他鵟而言,其翼展稍长,而双翼较纤细。飞行时,它们的双翼构成两个平面,高耸时翼端会轻微向前后摆动。
斯氏鵟有两种主要的颜色形态。超过90%都是浅色形态,其余的为深色形态:浅色形态的成鸟下身白色,胸部深色及有红色的围兜,喉咙及面部白色。翼底有深色间及淡色的飞羽,是北美洲猛禽中独有的斑纹。尾巴呈灰褐色,有6条深色的窄带,另有一条较阔的近端带。
上身呈褐色。雏鸟主要呈淡色,有一些深色的斑纹。近端带并不明显。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春天,雏鸟可能因换羽而头部呈淡色。
深色形态的主要是呈深褐色,但尾巴底有浅色的斑块。另外,亦有一些下身较浅色及有红色横纹的变种。两种的尾巴都像浅色形态的。2
生长繁殖当斯氏鵟于3-4月抵达它们筑巢的位点时,它们会回到原有的巢中。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对配偶及地盘的忠诚度很高。对于长距离迁徙的候鸟来说是很罕有的。在抵达后的7-15日内,雄鸟开始在地上、石壁或树上建造鸟巢。巢是以树枝及草造成,约要2星期来完成。它们可能会重新建造新巢,或是翻新旧巢或其他的鸟类的巢(如渡鸦、黑嘴喜鹊或美洲鸦)。
有关斯氏鵟的求爱方式不详。其中一种包括在上空盘旋及急降,闪动翼底或臀部及呜叫,最后俯冲及降落在巢边。它们只会在早上及晚上交配。雌鸟有可能在没有求爱的情况下摆出接受的姿势。
斯氏鵟一般在独立的树、防护林带、河岸树林或废弃的农田筑巢。筑巢的树包括西黄松、花旗松、云杉、白杨、当地的杨属、榆树、豆科灌木、柳树、巨人柱及高株丝兰。巢会筑在地面15呎以上,接近树顶的树荫内。巢很易被弄坏,比红尾鵟的巢还要细小,每一季后多会破裂。
雏鸟。斯氏鵟每次会生1-4只蛋,平均2-3只。蛋吐椭圆形,长57毫米及阔46毫米。表面光滑,主要呈白色,有蓝色或绿色色彩。孵化期间,鸟蛋会快速变成暗白色。一些蛋是素白色的,其他的则有浅褐色的斑点。孵化期为34-35日,由雌鸟孵化,雄鸟会负责带来食物。
雏鸟在出生后的9-11日就会长出飞羽。在15-30日大时是最容易死亡的时期,有可能是兄弟间互相残杀。雏鸟在33-37日大时就会离开鸟巢,于38-46日大就会换羽。雏鸟会由父母照顾约4-5星期。它们每年会繁殖一次,且似乎不会生取代的蛋。
纪录下野外最老的斯温氏鵟大24岁。它们会因交通事故、非法射杀、触电及恶劣天气而死亡。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风暴及冰雹破坏了30%的巢。大雕鸮会掠食它们的蛋。另外,它们的蛋经常会出现不明的不孕。1
物种现状斯氏鵟的数量自21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下降,于1972年至1982年间就它们在美国被列为濒危。不过由于其数量发现较以往所想的丰富,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亦认为它们是无危。
令斯氏鵟数量减少的主因是在阿根廷的过冬位点有杀虫剂的使用。当地的农民使用杀虫剂(滴滴涕及久效磷)来控制草蜢及蝗虫的横行,斯温氏鵟在吃下它们时就吸入了杀虫剂。
斯氏鵟在墨西哥北部至南部的生活得非常理想,但是在俄勒冈州及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数量就大幅下降,原因是失去栖息地或农耕工作。农耕工作令它们主要的食物,如地松鼠及草蜢的数量减少。1
虽然斯氏鵟住近人类,但它们却很容易受到骚扰。由于它们温和,很易成为射杀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