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令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曾亲自问贺龙“民国十六年,你为什么好端端的军长不当,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而贺龙只淡淡回答:“我和委员长政见不同嘛!”
贺龙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时,蒋介石都不禁评价:“贺龙这个人,太可怕了。”
贺龙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广大官兵的拥护。他的“可怕”不仅在于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长征途中,贺龙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他率领部队突破重重封锁,克服艰难险阻,为红军主力北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此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纵观他在长征中的军事指挥艺术,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善于运用运动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二是注重情报工作,准确判断敌情;三是善于发动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四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部队高昂的士气。这些军事指挥艺术不仅保证了红二方面军顺利完成长征任务,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长征对贺龙的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长征途中,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性。长征锤炼了贺龙的革命意志,也使他更加坚定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抗日战争期间,贺龙屡立奇功,在河间战斗、齐会战斗等战役中收复大片失地,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不过到解放战争期间,贺龙却“缺席”了。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受挫的情况下,调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集团34个旅25万余人兵力,准备对陕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就在胡宗南越来越逼近延安时,彭德怀临危受命,指挥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迎战强敌。
战事吃紧,彭德怀的眉头越皱越深。他手中的兵力捉襟见肘,而胡宗南的部队却源源不断。
一天深夜,彭德怀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突然停下脚步,对身边的参谋说:“给贺龙发电报,借兵!”
电报很快到了晋绥军区。贺龙看完电报,立即召集干部开会。
会上,有人提出异议:“我们这里也很吃紧,抽不出兵力啊。”
贺龙抽了口烟斗,缓缓说道:“彭老总不是轻易开口的人,他既然来借兵,说明形势确实危急。”
第二天一早,贺龙就下令抽调一个主力旅,由王震率领,星夜兼程赶往陕北。临行前,贺龙特意叮嘱:“告诉彭老总,就说我贺龙说的,这个旅借给他,不用还了!”
王震率部赶到陕北时,正值青化砭战役打响。这支生力军的到来,让彭德怀如虎添翼。他立即调整部署,将这支劲旅投入关键位置。战斗打响后,这支借来的部队果然不负众望,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一举歼灭胡宗南精锐部队31旅。
战后,彭德怀特意给贺龙发去电报:“借兵之情,铭记于心。”贺龙回电只有短短一句:“都是党的兵,分什么你我。”
这支借来的部队后来一直留在西北野战军,成为彭德怀麾下的一支劲旅。
而贺龙因为交了兵,并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却在后方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7年,贺龙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负责西北地区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地方工作中的经验,组织动员群众,为前线部队提供物资保障。
他主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确保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发动群众,组织生产,为前线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后方的高度稳定,更提前预见到解放战争的长期性,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此,凭借出色的后勤保障能力、卓越的组织动员能力、高超的政治工作能力以及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贺龙被誉为“当代萧何”。
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全局观念和奉献精神,虽未在前线冲锋陷阵,但正是他的后方工作,为前线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萧何”精神的现代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贺龙要率部入川,他本有意机会提出要带自己的老部队,但是他没有,而是率了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而后由陕入川,配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于成都地区歼敌数十万人。
西南各省解放后,贺龙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和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南局第三书记,与邓小平、刘伯承一起领导了清剿土匪,恢复生产,建设边疆,以及改造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部队等工作,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作出重要贡献。
1954年,贺龙调中央工作,后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1969年,贺龙离世,终年73岁。
回顾贺龙元帅的一生,宛若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