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閒诂》卷十一中记载:“昔夏始,飞廉折金以山,铸昆吾,鼎成……”这主要是讲大禹铸九鼎的故事。其中的“昆吾”是山名。据《山海经·中山经》的记载:“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晋代郭璞曾注:“昆吾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所以,这里提到的“金”并非指黄金,而是指开采铜矿取得的铜原料,用以铸鼎。
此外,《荀子·议兵》中提到:“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这里的“闻金声而退”与成语“鸣金收兵”中的“鸣金”相对应,其中“闻金声”和“鸣金”都指的是“鸣钲”。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用以行军。《说文解字》解释说:“钲,似铃,柄中上下通。”此外,清代一些关于古铜器的著录,也多被称为“吉金录”。
陶纹钲
锡铅含量是关键
那么,古代青铜器是不是全都是同一个颜色呢?显而易见,不是这样的。
古代工匠在铸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时,会根据器物的功能属性在铜溶液里加入不同比例的锡或铅。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里,详细介绍了6种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含锡量)配比,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说明,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
由于制作青铜器时,锡、铅所占的比例不同,青铜器成形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青铜器的颜色主要是由锡在铜中含量的多少来决定的,铅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铜器的色泽。由于古代先人在铜中加入锡、铅的数量不同,所制成的青铜器表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大致会有金黄色、橙黄色、浅黄色、灰白色等。
此外,古人还会根据需求,通过在青铜器表面鎏金、彩绘、错金银以及镶嵌宝石等方式装饰青铜器,以获得一些特定的颜色纹饰。
故宫博物院所藏父乙鼎
青绿色与金灿灿
由于古代青铜器的重要性和价值使然,当前,它们主要收藏在博物馆和一些文博类研究所。此外,民间也有小部分人收藏古代青铜器。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平常很难接触到这些器物,大家能近距离接触它们的途径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去博物馆参观展览。当我们在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古代青铜器时,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解读,大部分观众只是走马观花,关于古代青铜器更多的知识则是通过展厅文字说明来了解的。
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青铜器,以出土器物为主,它们之所以呈现出青绿色,是因为这些古代青铜器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面氧化腐蚀所造成的。
不过,目前博物馆关于古代青铜器表面颜色的异同鲜有介绍,关于青铜器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其历史、名称、制作工艺以及功用的一些简单介绍,更多的专业知识则见诸于一些专业的著作和期刊论文等,受众很小,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支撑,往往难以理解。长此以往,便给观众造成一个误解,以为青铜器的颜色本就如此。
故宫博物院所藏谏簋
近年来,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爆,广受欢迎;不过,其中一些剧目中出现的道具常与历史事实不符。如一些反映先秦时期的历史剧中所出现的鼎、簋等古代青铜器道具,所呈现出的颜色居然是青绿色的,这就有些不妥。
如上文所述,青铜器的颜色主要由锡在铜中的含量多少来决定的。在当时,鼎和簋制作出来时,一般会呈现出金黄色,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绿色。此外,鼎和簋在古代主要以实用(炊具)和祭祀为主,使用较为频繁,通常会有专人维护,一般是不会生锈的。
剧中出现上述情况,显然是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观众造成一些误导。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馆藏出土古代青铜器在被氧化、腐蚀后,表面都呈现出青绿色呢?也不尽然,还是有些例外的。如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就千年不腐;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出土的青铜饮食器皿,其出土时便呈现出金光灿灿的外观。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青铜文物外观形象的印象,也让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一睹其当年的风采。
越王勾践剑(局部)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青铜饮食器皿
越王勾践剑和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出土的青铜饮食器皿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腐,这是为什么呢?考古专家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制作器物的材料成分配比、铸造技术以及埋藏环境有关,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如越王勾践剑便是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这与其制作技术相关。
●●●END●●●
来源丨百科知识 欢迎收藏及转发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